这边厢,苏轼在案几提笔写下“唤鱼池”三字,又龙飞凤舞签下大名:眉山苏子瞻,走出人群把笺纸交给书僮,微微退了回去。书僮接过书笺,快步上前呈送王方,王方高声念道:
“唤鱼池,眉山苏子瞻”。
“眉山苏子瞻”五个字一出,人群出现轻微的骚动,稍远的踮脚伸脖张望,近旁的则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唤鱼池’既动静相宜,亦显灵气!”一位老儒生颔首称赞。
“此前名字各有千秋,但都流于平常,并无新意。‘唤鱼’二字既出新又点睛,妙啊!”又有一位年轻书生点头附和。
“早闻眉山苏子瞻才学过人,尤工诗文,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
台下众人纷纷称许,王方撸着胡子沉吟片刻,神情也颇为赞赏。骆如念赶紧望向苏轼,生怕他那直白率性的小尾巴还难压过喀秋莎家的AK。没想到苏轼听到众人夸赞,只是低头拱手谦逊道:
“子瞻学浅才薄,诸位兄台谬赞了。”
看来苏洵“敲山震虎”一策确有成效,骆如念的大妹子心终于放下了。
这时,方才小厮打扮的丫鬟恢复了女装,捧着一个红色茶托从书院走出,径直走向王方。王方打开茶托上的纸笺,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沉思再到赞叹。
“不谋而合,不谋而合啊!”
王方颔首而笑,轻轻把纸笺放回盘子,又对着众人拱手道:
“既然诸位心仪苏子瞻之起名,王某当遵循众意,此池便命名为‘唤鱼池’。”
众人皆拍手叫好。骆如念兴奋地一拍苏辙肩膀。
“成了!”
“什么成了?”苏辙茫然问道,骆如念只是笑着并不回答。
围观人群渐渐散了,王方走下石台,向着正与众人拱手道别的苏轼走来,骆如念连忙去扯苏轼的衣袖提醒。
苏轼当即向王方恭敬作揖行礼,“学生苏子瞻见过夫子。”苏辙和骆如念也一并行礼问好。
王方大笑道:
“我与徽之乃多年好友,前时他上门叙旧,夸赞子瞻博闻强记诗文不凡,他已倾囊相授不敢耽误,故推荐子瞻到中岩书院入读。老夫既欣喜又期待,不成想初次相见竟得了鱼池命名之喜!”
说完,他对苏轼做出相请的手势,“请移步书院品茶。”
苏轼和苏辙连忙还礼,苏轼道:
“今日学生三人奉家父之命特来拜访夫子,谨遵师命。”
苏家兄弟跟随着王方往书院里走去,骆如念也屁颠屁颠地跟上前去,又瞥见那丫鬟捧着茶托走在自己后面。许是她记得骆如念“无意”报信的功劳,看见骆如念回头张望,露出浅浅一笑。
骆如念赶忙回以微笑,作揖道:
“敢问姐姐芳名?小生随哥哥在书院读书,日后想必多有相见。”
丫鬟恬然道:“奴婢松月,方才不知公子是苏家贵客,招呼不周,还望见谅。”
“松月……似有‘明月松间照’之意。”骆如念很喜欢这首诗,忍不住联想了一下。
没想到松月竟然连连点头,“正是。我家姑娘喜好王摩诘的诗画,尤爱《山居秋暝》一诗,故为奴婢以此取名。”
呀呀呀,我与王弗如此眼光一致兴趣相投!我不当这媒婆都说不过去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