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恩的战旗》篇,第二卷‘萨哈林研究所在前进!’
自UC0072年的圣诞节以来,在又经过了一段磨合期之后,萨哈林研究所的工作逐渐进入了正轨,卢瑟在成立大会上布置的工作也就陆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首先就是米氏悬浮飞行技术的应用。
因为米诺夫斯基教授叛逃时的那次实验数据最终成功的完全回收,所以很快就进入了应用阶段,顺利的在更多军用和民用舰艇上利用实验数据完成了测试。
不过此时,团队在继续推进进一步工作时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僵局。
米氏悬浮飞行技术作为倍受期待的军事技术,自然不会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开始大规模的民用推广——况且身为宇宙殖民地,全部由殖民卫星构成的吉恩公国本土无论军用民用也都用不上这项技术。
而吉恩公国现役的军舰除了虽然刚刚入役但是已经确定需要重新改造来适应米氏粒子散布环境的契贝级战列舰;和更早些为了验证自主设计能力而建造,现在同样需要大改来适应米氏粒子散布环境的巴布级导弹驱逐舰外,只剩下连改造的价值都没有的旧式舰艇。
在已经完成了米氏悬浮飞行技术可行性论证的当下,就造成了旧的战舰不用改;而所有的新式战舰包括已经预定要改造的契贝级和巴布级在内,都需要先完成次时代主力兵器也就是机动战士的设计定型之后,才能依据机动战士的参数进行战舰的最终设计,而米氏悬浮飞行技术对战舰设计的调整也只能在此之后进行。
所以萨哈林研究所这边除了配合进行战舰设计图纸的预修改之外,并没有可以继续开展的实际工作了。
于是在大体完成了巴布级、穆塞级、契贝级、桑给巴尔级和格瓦金级等新型战舰关于米氏悬浮飞行技术的初期图纸修改之后,除了留下一些研究员配合战舰设计方之外,这个项目基本就被暂时挂起了。
紧接着米氏悬浮飞行技术,在机动战士的米氏粒子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卢瑟推动的首个项目——光束武器的能量弹夹技术(E-CAP)也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面临相似的有力使不出的境况。
事实上,在开完萨哈林研究所的更名成立大会,决定要进行机动战士的米氏粒子相关技术应用研究后,卢瑟很快就走基西莉亚的路子,搞来了一台螃蟹人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被卢瑟玩坏的那台三号机,而一号机和二号机分别给了吉恩尼克社和兹玛德社。
拿到了试验机之后,结合萨哈林研究所(原米氏研究所)的优势,卢瑟很自然的就首选了光束武器也就是能量弹夹技术作为首发项目。
和米氏悬浮飞行技术一样,能量弹夹技术作为米氏粒子技术在机动战士上的应用也同样只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而已。
将原本连贯的激发带电米氏粒子→射出米氏粒子的过程通过技术手段分拆成两步,使得无法依赖自身动力炉激发带电米氏粒子的机动战士通过使用能量弹夹技术——也就是预封装的已经由战舰动力炉完成激发处于临界状态的带电米氏粒子,使得机动战士也能够使用战舰级的米加粒子炮攻击,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光束步枪了。
在“上级领导”的积极推动下,原米氏研究所搞这个完全是米氏粒子技术应用的老本行真的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米加粒子炮的原型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仅仅两个月,急于“将功赎罪”的萨哈林研究所就搞出了有点小问题但是机动战士用的单台小型米加粒子核熔炉就可以带动的原型。
但是当卢瑟向基西莉亚报告这项技术的完成之后,基西莉亚的反应却很是平淡。
究其原因,就是在于这项技术目前太过超前了,用不上。
光束步枪作为机动战士的武器优点在于高速高威力。
而目前作为吉恩军假想敌的地球联邦宇宙军(Earth·Federation·Space·Force/EFSF)主要由宇宙战舰和宇宙战机两大部分构成。
在面对相对速度缓慢的宇宙战舰时,有更便宜好用的大威力火药武器足够加以应对,必要时还可以换用战术核弹头;而面对宇宙战机时,又有威力虽然稍差但足以致命的105/120mm机炮。
况且机炮可以连射上几百发,而即使应用了能量弹夹技术,光束武器对机动战士的米氏粒子核熔炉发动机出力也并非毫无要求,这导致初期的机动战士用光束武器完全无法连射,加之能量弹夹技术技术的不成熟使得可激发次数只在个位数。
只有到了原世界线的一年战争后期,双方都以机动战士作为部队的主力时,机动战士用光束武器才成为机动战士用武器的主流——那是因为到那个时候,双方主要的作战目标都变成了又灵活(比战舰)又抗揍(比战机)的机动战士。
而到了那个时候,大威力火药武器——比如扎古火箭筒打不中,快速火药武器——比如扎古机炮打不动,才会成为了困恼吉恩公国机动战士的重大课题,结果就是使率先应用了更先进能量弹夹技术的高达依靠性能优越的光束步枪一枪一台机动战士,迅速成为了‘白色恶魔’。
此外为了给能量弹夹技术充能,光束武器的使用也对战舰的设备是有额外需求的,基于和米氏悬浮飞行技术同样的战舰方面的原因,目前的能量弹夹技术只能进行测试,还无法进行推广。
因此,被卢瑟寄予厚望的能量弹夹技术只能先作为技术储备储备起来,好在虽然是马上用不上的技术,但基西莉亚还是安慰性的给予了奖励,也对研究所这方面的研究行为本身表示了肯定。
既然米氏悬浮飞行技术和能量弹夹技术短时间内斗无需大规模应用,于是在取得了以上的阶段性成果之后,卢瑟就对这两个研究团队进行了重新整合。
首先是将这两个技术中关于战舰设计方面的团队合并,负责跟进和配合新型战舰的设计和生产工作。
此外则继续推进能量弹夹技术的改进,一个是提高能量弹夹技术的能量密度,增加单个弹夹能够支持的激发次数;另一个是降低能量弹夹技术的激发需求,最终的长期目标是做到能够真正的弹匣化(能量弹匣技术/E-PACK),从而降低对母舰的依赖,提高持续作战的能力——不过根据研究人员的反应,这两者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节约出来的人力,则转而开始研究米氏粒子对其他带电粒子的拘束效应的应用,光束近战武器和I立场(I-filed)就是这个米氏粒子拘束效应的两个主要的具体应用方向。
除了对米氏悬浮飞行技术和能量弹夹技术的技术团队进行整合之外,根据这两个团队阶段性成果的外部反馈,特别是能量弹夹技术的过于先进导致有力使不上的情况,卢瑟赶紧对进行中的机动装甲开发案做出了调整。
本身在卢瑟的推动下,那个意义不明的扎古鲁罗自然就被跳过,卢瑟直接以“最有效”的利用法为理念,亲自绘制了机动装甲比格罗的草图。
卢瑟当时最初的想法是这样的——在米氏粒子散布的前提下,利用高速和重甲直接强行突破敌阵,使用机械爪和机首大型米加粒子炮迅速击破后排的旗舰或者重要补给舰,如有可能,反向再次突破敌阵或利用高速从侧后离开,回到出发阵地休整后再次出发。
这其实也就是经典的重装冲击骑兵战法之一。
在这个思路之下,卢瑟基本上照抄了印象中的比格罗样式,还额外的对正面装甲附加了抗光束涂层从而使得比格罗可以顶着吉姆+战舰的光束火力突破战线获得战果。
基尼阿斯拿到卢瑟的概念设计图之后,很快发现这一设计和MIP社的MIP-X1有相似之处(注:相信大家也明白了,MIP-X1就是比格罗的原型机)。
正好MIP社虽然在新兵器初期选考中败给了吉恩尼克社的螃蟹人,只得沿着螃蟹人的思路重新调整等待下一次的机会(而且本来该分配给MIP社的螃蟹人还被卢瑟截了胡),但是自然也不甘心轻易放弃自己的MIP-X1。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