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二百五十年,常洛又要重新设立宰相,在朝野内外引发了轩然大波。
常洛召孙承宗到文华殿觐见,开门见山说道:
"先生百官之首,士林领袖,道德文章享誉海内外,本朝第一任宰相,还得先生做。"
孙承宗虽然不久刚挨了一通批,但是该打太极的时候还是照打不误,他说道:
"陛下有命,臣本不敢辞。但太祖定下的体制,是子孙后代永不许设丞相。臣实在左右为难。"
常洛毫不客气说道:"孙先生不要总是拿太祖当挡箭牌,太祖虽然圣明,却也管不了三百年后的事。"
"朕意已决,改组内阁,重设中书省。"
"以先生为中书省左丞相总揽全局,居中调度。"
"以袁先生为右丞相,负责中书省日常事务。"
"以徐光启主管外藩及西洋事务,对接由礼部。"
"以洪承畴主管九边及腹里军事,对接兵部。"
"以温体仁主管财赋傜役事务,对接户部。"
"以周延儒主管农工商事务,以杨嗣昌主管漕运驿站,对接工部。"
孙承宗怔怔地听着,简直应接不暇,问道:"刑部呢,没人管吗?"
常洛说道:"内阁改组为中书省之后,主管两京十三省的政务。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改组为御史台,负责侦办、审理、监察官民扰乱纲纪事。在中书省、御使台之外,再重设枢密院,以熊廷弼为枢密使,负责战时指挥、调度。"
孙承宗这才意识到,皇帝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一个通盘考虑,准备着大干一场了。
如果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都能够如愿设置,并且各司其职,那么此前种种政出多门、责权不清、推诿扯皮的事就能大大减少,国家气象必定为之一新。
当年太祖耗费近二十年时间,步步为营,废中书省,废丞相,拆分五军都督府,广六部,为了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不惜制造胡惟庸李善长党案,杀得人头滚滚。
时隔二百五十年之后,皇帝却又重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会不会重蹈当年大杀功臣的一幕?
孙承宗熟知国朝典故,深知权力之争的血腥残酷,不能不心有余悸,脸上不由自主露出犹豫不决的神色。
常洛看透了孙承宗的心思,说道:"天下的事太繁杂了,大小事务皆由朕一人裁决是根本行不通的。"
"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重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就是为了广用人才,使各种政务及军国大事快速决策,快速执行。"
"国家自有章程制度在,卿等尽管放心大胆地做事,绝不会出现动辄得咎的情形。"
孙承宗回到文渊阁,向徐光启、温体仁、周延儒、洪承畴传达了皇帝的旨意。
被皇权压制得太久了,这些朝廷重臣在面对唾手可得的权力时,最先的反应竟然是害怕。
从古至今皇帝总是恨手中掌握的权力太少,像这样主动分权,还真是破天荒头一回。
徐光启说道:"孙阁老,如此一来,我等做事的分寸在哪里?会不会一不小心就逾越了界线?"
孙承宗苦笑道:"陛下所思所想天马行空,不是我等能琢磨明白的。我也不敢推辞,怕又惹来一顿痛批。"
温体仁、周延儒、洪承畴毕竟年轻,更多的却是跃跃欲试。
常洛雷厉风行,三天之内下了九道谕旨,命孙承宗、徐光启等遍查秦汉隋唐两宋旧制,着手筹备内阁改组为中书省的事宜。
整整七八天的时间,孙承宗、徐光启、温体仁、周延儒、洪承畴都吃住在文渊阁后面的院子里,夜以继日地忙碌。
常洛命御膳房把他们每天早中晚的三顿饭都管了,顿顿美味佳肴,极其丰盛,除了赐饭之外,还隔三差五赏银子。
孙承宗打趣道:"陛下一向俭省,天天赏这么好的饭菜,吃得我心里直打鼓啊。"
众人都哄堂大笑,"谁说不是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