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行等人兴高采烈地走了,趁着才刚刚中午,赶紧到发现苜蓿草的地方,再去采集一些回来。

张洪发现就算族人采集到了很多的草料,但是每次只能背回来或者抱回来很少一部分,靠这样的来回运输,估计到过冬,都不一定能储备足够牲畜食用的草料。

于是张洪便叫人去找了一根大概手臂粗细,两米二左右的木棍,两头各用绳子吊着下面的一捆草,原始的扁担便做好了。有了这个简易的扁担,虽然没有办法解决族人背负物品的问题,但至少现在,可以让族人一次往返能够运回更多的草料。带着族长教的办法,一人拿着一根棍子和绳子,熊行等人开心地往目的地进发而去。

看着熊行等人离去,熊奇也准备带人去其他地方再碰碰运气,衣服就别想了,要是能找到熊行发现的这种草,待会多采集一些,也不至于太丢人。

张洪蹲在兽栏边,从散落在地上的草苗中抽出一根,仔细端详着。

这株草大概只有60厘米高,叶子狭长,茎秆也不粗,只有不到筷子粗细,顶端长得像狗尾巴草,但很明显,它的穗要比狗尾巴草更大、颗粒也越多,上面的绒毛也更短和柔软。

张洪从穗上捏了一些种子放在手心,种子圆滚滚的,很小,直径大概只有0.5毫米左右,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就忽略了。将手上的种子放到一个陶碗里,并用一根木头和石头使劲按了一下碗中的种子。

外壳破碎后,漏出里面金黄色的果实,轻轻地吹掉上面的外壳后,张洪捏起一点放到嘴里尝了尝,嚼起来倒没有什么异味,反而有种清香的感觉,有些熟悉。

虽然跟后世的作物相差很大,但张洪能够确定的就是,这种植物就是粟。

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份子,张洪很清楚的知道,五谷杂粮中,一直到大规模种植和食用小麦,在这之前,一直种植的就是粟和稻。

正是有了粟这种有着可以大规模种植、亩产量高的农作物,文明才有了持续发展下去的物质基础,直到宋代小麦水稻才代替粟,成为中国北方人口的主粮,而在宋以前,粟或者说小米,一直是北方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此刻张洪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自己心里激动的内心了,他看着在兽栏旁手脚局促的熊奇,心情大好。

他们不会知道,正是有了这个粮食作物,农业文明才能最终战胜渔猎文明,使得食物供应的稳定性逐渐超越渔猎和游牧,使得华夏文明最早就出现在有种植小米的地区。

“熊奇,你找到的这种草,我叫他粟,虽然鹿不吃,但他的果实我们是可以吃的,你在哪里发现的,我跟你们一起去。”

张洪让熊奇等人将散落一地的粟穗给收集起来,还在院中平整出来一个大概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地,专门将粟穗晒在这个地方。因为时间还早,张洪抑制不住去看粟的冲动,连忙让人准备了一些工具,便让熊奇带着他过去了。

第二天天一亮,吃完煮肉的张洪,让熊奇为向导,带着绳子和扁担便向发现粟的地方走去。

地方挺远,一路上,张洪记录着行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植物,将有用的全部标记下来,准备后面来收集。

快到中午才到达地方,张洪估计走了有2个多小时。

眼前的野生粟田,这一片起码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周围已将有不少鸟雀正蹲在粟杆上吃着。张洪也没停下歇歇,立马带着族中的二十人开始收割粟。

为了这一片粟,张洪可以说是倾巢而出,巫带着十来个人去了其他部落,自己便将部落煮盐、鞣皮、制陶等工作大部分都停了下来,更别提什么麻绳、采集草料的事情了,整个部落里就剩下十来个老弱妇孺守着。

花费了两天的时间,部落里终于把这一片粟给收割完毕。张洪脚上穿着兽皮制成的鞋子,在野地里一点点寻找着有无遗漏的粟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现在每多收集一穗,来年播种就能多生长一片。粟穗如同大号的狗尾巴草一样,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种子,因为是最原始的粟,个头并不是很大,只有后世十几厘米长的三分之一,上面的种子也大概只有五百来个,每颗粟直径也大概只有不到一毫米。

张洪知道任何农作物的高产,都需要不断地人工驯化和培育,从优中选优,一代代地人工干预,这样才能一点点地把植物的产量给提升上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