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篇十八、红豆曲之源-桃花庵的故事

元末明初的戏曲,为清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曹雪芹从袁于令的戏曲中更是获益良多。由此,我们便知道曹雪芹很喜欢这些戏剧,在爷爷曹寅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爱看,一直到成年。到BJ后,他也对戏剧仍钟爱有加,开始反复研读各类剧本。他倒没像袁于令那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戏曲。而是将内在精华吸收整理,才创作出《红楼梦》这部伟著。

《桃花庵》是有书的,又名《桃花庵鼓词》。共四卷、二十四回,每回七字单句,仅第五回、第六回为八字,目录题“新刻绣像桃花庵目录”,卷首附图有石印本及光绪十三年京都琉璃厂刊本,并未说明撰写人。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它并非原创,而是改编自戏曲,就连“桃花庵”这个名,也是借唐伯虎的。

因为一提起桃花庵,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应该是明代文学家唐寅的七言古诗《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唐寅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鲁国唐生、南京解元等,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年少时就才气纵横,24岁中解元,但后因科场舞弊案被贬,仕途已经无望。唐寅感觉羞耻,不去上任,回家后更加放浪形骸。因其才名,宁王聘用其为幕宾,不久唐寅便发现宁王有谋反之图,他不得不装疯卖傻才得以放还。从此以后,他筑庵于桃花坞,纵情声色诗酒,去世时五十四岁。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唐寅至少出现过三回:

1、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20段:“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2、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第7段:“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

3、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第21段: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

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将前两个“唐寅”都写成了“唐伯虎”,显然是为了避其爷爷曹寅之讳。这样的做法同第五十二回一样:“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文字后面,庚辰本有一条双行夹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这也是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铁证之一。

而第三个实在避不开了,除此之外,前八十回“寅”字还出现了五次,从上下行文来看,都无法避开。但我想他初稿中一定会将“寅”字减些笔划,作为避讳。至于后来的抄手如何认为,那是他无法控制的。显然有些自以为是的人,认为发现了曹雪芹的错别字,给想当然地“改正”了,也未可知。

小说《桃花庵》改编自哪部戏呢?即使找到戏曲,也不一定能找到它的原作者。要知道,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流传下来的明末戏曲剧本,有很大一部分都不知原作者是谁。虽然原作者未能流传的原因很多,也足见那时候的剧作家们,并不被社会的高层认可,他们仅仅是最底层的文人墨客。

但论“四大名著”本身,却无一不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这些戏曲无疑是它们成长的垫脚石,是它们成为巅峰之作的基础。

戏曲《桃花庵》也存在太多改本,属豫剧、评剧的传统剧目。由于戏曲存在出奇、出新的特点,随着演出时间、地点,面对观众的变化,剧本和剧名也会发生变化。仅豫剧剧名就有《争状元》《卖衣收子》《齿痕记》《过街楼》《站门楼》《明伦堂》《撤瓜子》《张才游庵》等等。是青衣唱功戏毛兰花的成名剧目。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素真将自己常演的《卖衣收子》带进了豫声剧院演出,樊粹庭、王镇南等多人都曾改编整理此剧。1981年HEN省戏曲工作室内部出版高连山整理本。该剧成为了崔兰田、姚淑芳、桑振君、崔兰玉、常香玉等豫剧大师的代表剧目。在豫剧的影响下,罗戏、卷戏、宛梆、落腔、怀梆、大平调、河南曲剧均有此剧目。评剧《桃花庵》则改编自话本《桃花庵》又名《桃花庵鼓词》。

自古道观尼庵虽然是修行之地,但是往往也是藏污纳垢之所,这方面,以明代尤甚:永乐年间,曾有尼姑庵留宿少年,最后精尽人亡。尼姑庵为逃避罪责,将尸体埋在墙下。一直到万历33年,周儒教巡视江南时,再次发生尼姑留宿少年案。基于此,周儒教直接彻查尼姑庵,倘若发生丑事,便将尼姑按照当地的猪肉价格论斤称,卖给当地老光棍。自此以后,社会风气好了不少。

说了半天,《桃花庵》的故事,究竟与《红楼梦》有何关联呢?

首先,《桃花庵》的故事也发生在姑苏,正是《红楼梦》主角林黛玉的故乡。而且,黛玉葬花,葬的正是桃花,《葬花呤》也正是仿照唐寅《桃花庵歌》所作。

小说故事中,苏州城内张员外,因朱元璋与陈有谅大战,兵败破荒而逃。在朱元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亡之际,张员外赠廿万石仓谷援助。事后朱元璋获胜即位,重加封赏,由于张员外官金不授,皇命恩赐世袭进士。(正合荣宁二府之功、世袭之位)

张员外谢恩回家,几年身亡。留下一子,名叫张才,字学富,十六岁取妻窦氏,守制三午,日日家中诵读诗书。(正合李纨)

正值三月虎丘山迎春(正合元春迎春)大会,欲往游览,遂告知窦氏,出外观会。在会上遇见桃花庵中少尼陈妙禅(合妙玉)与师父前来观游,两人搭上线,张才随妙禅师徒回返桃花庵中,妙禅瞒过师父老道姑,将张才打扮成女尼,要求老道姑收其为徒。尔后两人行影不离,夜日不分地行欢作乐,张才留于庵中三月有余,最终疾病缠身,未几离世(合贾珠)。那时妙禅已怀孕在身,后生一子(合贾兰),托付媒婆王三思将遗孤送回松竹庵(合栊翠庵)窦氏夫人处抚养。途中,王婆遇苏州府大人苏盘诘,因无法遮拦,遂顺水推舟以纹银十两卖于苏大人。只索回了包孩子的一件蓝衫。苏大人为其取名苏宝玉(合贾宝玉)。

十五年后,宝玉长成,一日途经窦氏房宅门前,被窦氏看见,引进收为义子,详述其丈夫出走十五年,见宝玉与夫婿像貌相同,万千感慨。此时王婆(合刘姥姥)已七十有余,家无柴米度日,想起当年还有一件蓝衫可以换几两银子,遂来至城中干女儿(合巧姐)处商议,干女儿将蓝衫拿至窦氏处请求,窦氏一见,当时便认出旧物,遂将王婆叫至客舍诘问,方知事情缘由,遂嘱咐王婆领路,往桃花庵中走访。

妙禅见窦夫人来庵中参拜佛像,亲自安排果茶,欲探其儿子消息。窦氏口舌生花,使两姐妹心结化开(合黛钗合一),急于赴苏大人处认亲。时值苏大人领着州府各县举子进京送考,宝玉入试,连过几场,皇榜出示,宝玉中了头名状元(合宝玉、贾兰中举),又为丞相招了女婿,苏大人派人报喜回府,同时打点回家一路领着宝玉进了苏州地界,各县大小官员迎接,翌日具来叩喜,大厅上排下宴席,命状元一一拜见,窦氏闻讯前来叩喜,苏大人接至后堂,窦氏诘问苏府要人,遂引出王婆道其根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