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李承泽挺身而出,高声疾呼:

“诸位同僚,我们似乎都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郭铮之过,非止于疏忽职守或品质不端,而在于他个人私欲膨胀,竟能肆意剥夺众多寒门学子的逐梦之路,将他们排除在科举殿堂之外,这无异于扼杀了大庆文脉的未来。”

“此举背后,隐藏的是对科举制度的公然挑衅,是对陛下圣裁的蔑视,更是某些人企图借科举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此乃大不敬,大不忠!”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众官员面色骤变。长久以来,权钱交易、党派林立已成潜规则,谁料今日竟被二皇子一语道破,瞬间将众人置于风口浪尖,成为既得利益者的对立面。

郭铮,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人物,此刻已吓得浑身湿透,跪倒在地,连连辩解:

“陛下明鉴,臣乃忠良之后,绝无私心杂念,更无结党之意啊!”

庆帝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为这场纷争画上了休止符:

“科举,乃我大庆选拔英才,广开才路之要途。它应成为连接寒门与朝堂的桥梁,而非权贵的后花园。朕誓要维护科举之纯洁,不容任何私欲玷污。”

言罢,庆帝目光如炬,直指郭铮:“念你昔日功绩,朕从轻发落,罚你三十大板,以示警戒。”

随后,庆帝转向范闲,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范闲,此次春闱,朕命你全权监察,若有丝毫差池,唯你是问!”

范闲领命,朝堂上下皆明了,庆帝此举意在重掌科举大权,以范闲为剑,肃清科举之弊。

百官纷纷附和,颂扬之声此起彼伏,称赞庆帝英明,誓将科举还于公正,开启太平盛世。

消息迅速传遍京都,寒门学子们闻讯激动不已,奔走相告,仿佛迎来了新的曙光。街头巷尾,二皇子的名字与范闲的“诗仙”之称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心中的英雄与希望。

侯季常与史阐利等人,亦从客栈走出,与学子们共庆这一时刻,耳中充斥着各种版本的传奇故事,虽不乏夸张之处,却都指向同一个事实——科举的春天即将到来,寒门士子的命运即将改写。

“二皇子殿下,真乃我辈之福星也!”学子们感慨万分,仿佛看到了自己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侯季常由衷地赞叹道:

“二皇子与小范大人的正义之举,实乃我辈之幸,春闱方能重归公正,我们的中榜之路也因此豁然开朗。”

史阐利连连点头,附和道:

“若非二位英勇直言,何来今日之春闱清明?我们的希望之火,也因此重新点燃。”

侯季常难掩兴奋,又分享起新知的消息:

“你们或许还不知,小范大人更以诗传情,为陛下及此次春闱增添了几分风雅与庄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等诗句,真乃传世佳作!”

此言一出,正在一旁沉浸书海的杨万里,手中的古籍不慎滑落,他惊叹道:

“这诗句……正是吾辈读书人梦寐以求之境!它道出了我们心中的理想与抱负,令人热血沸腾!”

史阐利与侯季常相视一笑,对杨万里的反应并不意外,他们深知杨万里对学问的执着与追求。

“哈哈,杨兄果然是书痴,连这等佳句都能让你忘却周遭。”

“是啊,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得加紧温习,莫辜负了二皇子与小范大人的一番苦心。”

杨万里闻言,迅速拾起书本,继续埋头苦读,同时不忘提醒二人。

侯季常与史阐利闻言,面露羞愧之色,随即精神抖擞地返回房间,誓要以最佳状态迎接春闱。

整个读书界因此振奋,他们深知,由二皇子亲自主持的春闱,将是他们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最佳时机。每个人都暗下决心,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不负韶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