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算姓杨,杨老爷也姓杨,二人都自称是弘农杨氏。

李弘觉得场面有点尴尬。

但两位弘农杨不觉得尴尬,当场就对起了族谱。

从东汉的关西孔子杨彪对到唐朝越公房的杨嗣复,一直对到正德年间两家人居然还在一个谱上。

从五代开始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

于是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兴盛,最终形成了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的局面。

到了大明朝,哪家人没个家谱都不好意思出门。

最终导致明代之前的谱系可信度极低,几乎没有不攀附名人伟人的。

所以两家人是不是真的都是弘农杨氏越公房的后人还要打个问号。

但是不妨碍两人拉关系。

最终对完族谱,杨算居然还比杨老爷高一辈。

这可让李弘看了个大乐子。

杨老爷本来是准备以外爷的身份压杨算这个世叔一头,却没想到这世叔从娘家人这边算反倒还成曾祖爷了。

但起码关系对上了,接下来要说的话也方便些。

“虽然我还长老先生一辈,但毕竟已经分了家,小生还是称呼您为先生。”

杨老爷本来很不高兴,听到这话眉头舒展了不少。

“那老朽就妄称一声小友。”

最终是杨老爷坐主位,杨算坐客位,李弘站着。

杨算说道:“不瞒老先生,小生在山西做得好生意,现在商号还缺一个二掌柜,我这世侄聪颖,能当大任,还望老先生成全。”

杨老爷为难道:“朋友你也见到了,现在我们两家就这么一根独苗,现在我那薄命的女儿女婿都已经去见了菩萨,这弘儿长成人之前定然是要待在我们杨家的,哪儿也不能去。”

杨算叹道:“可怜我那兄长,若非我偶然路过咸宁县遇见世侄,只怕侄儿也要饿死在城墙下。”

意思很明显了,你们两家共有的独苗命是我救的。

杨老爷似乎知道杨算要来这么一招,拍手道:“真是多亏了朋友,老夫略备了些薄礼,以谢阁下救命之恩,还请笑纳。”

很快,管家老魏就端着一个托盘进来,托盘上盖着红布。

李弘瞟了一眼,红布下的高度和赵老爷送银子时银锭的高度差不多,但是分量还要少点,估摸着还不到一百两。

李弘暗地里翻了个白眼,亲外爷给的还没陌生人给得多。

“先生可使不得,在下非为求财。”

杨算见此情形直摆手。

杨老爷略带轻蔑地抿了一口茶,给了老魏一个眼神,接着又说道:“你先看看再说。”

老魏收到杨老爷的眼神指示,轻轻掀开红布,托盘上赫然是八个金锭子。

杨算看了看金锭子,又看了看李弘,面色迟疑。

“朋友算是于我家有大恩,无奈家中拮据,还望不要嫌弃。”

杨算起身笑道:“老先生真是说笑了,举手之劳而已,怎敢受此等大礼。”

边说边把金锭子往袖子里塞。

李弘在一旁看得都呆了。

不是据理力争吗?

不是争不过就强行带走吗?

怎么就直接收人家钱了?

先生,咱俩说好的不是这样的啊。

等杨算收好金锭子,老魏默默退出去。

两个老的又假模假式地互相恭维着聊了一会儿,留李弘一个人站在那里凌乱。

长辈你一言我一语之间往往就能决定一个后辈的命运,两人明明在讨论李弘的未来,却不曾问过一直站在一旁的李弘的意见。

等聊得差不多了,杨算起身告辞。

杨老爷还要留杨算吃晚饭,杨算借口儿子还在客栈,坚持离去。

李弘追出去,着急问杨算道:“先生你怎么把钱收了!”

杨算比出八的手势,强调道:“那可是八个金元宝。”

李弘急得直拍大腿,今后恐怕是真的要做杨家的赘婿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