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景仁宫寝殿东次间那只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非比寻常,里面放的都是道士陶仲文为嘉靖精心研制的各种“强身”丹药与延年益寿补药。
在帝王与上流阶层各种奢欲中,长生不老是最为强烈的那个。这也合情合理,荣华富贵、吃尽穿绝的享乐生活,谁不愿长存永续下去呢?于是,到秦皇汉武时,显贵们对上古神仙和不死药的传说就开始“认真对待”起来。根据《山海经》中轩辕国国民寻常能活八百岁,长寿者活几千岁;“不死之山”东侧有“不死之民”能长寿不死,秘诀在于拥有“不死药”的记载,在道家方士鼓动下,先有齐威王、齐宣王遣使赴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寻仙,继有秦始皇命徐福、卢生千方百计寻仙问药,又有汉武帝让方士栾大招引仙人。当然,这些努力都终归徒劳而无功。
寻找仙人、仙药的画饼无法再唬弄显贵们,方士为牟利,便转而自制长生丹药。这炼丹倒并不全是欺世骗人,在中医与道家理论基础上炼制的丹药,既有某种润肺、清肝、明目、刺激、兴奋的药疗作用,又极易使人中毒染疾,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双刃剑”。因为炼丹原材料为丹砂、黄金、铅、水银、硝石、明矾、玉石、石英、石膏、云母、朱砂、芒硝等,主要是重金属和矿物,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就如历史上流传最广、服食人数最多的“五石散(寒食散)”,据传是西汉炼丹家、淮南王刘安从仙人八公手中获得丹方,为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炼制而成,内含剧毒砷化物砒霜,微量服用可引导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强健神经、补虚壮阳。有记载最早进食此药的是留下“傅粉何郎”之典的三国时期玄学家、魏国吏部尚书何晏,他常在服丹后喜形于色地告诉别人:此药用后感觉精神振作、神清气爽,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发热,如同醉酒般有“飘飘欲仙”之态。何晏是引领风潮的大名士,经他鼓吹,五石散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自魏、晋至唐、宋,长盛不衰。
其实,何晏所述正是轻微中毒状态。服丹后身体发热、皮肤瘙痒红肿,需将毒性和热量散发出去。故贵族、名士们轻裘缓带、衣袍宽大、不着鞋袜穿木屐以散热;吃寒食、洗冷水浴、喝凉酒以驱燥。一派放荡不羁“魏晋风度”的潇洒外表下掩盖的是身体超常损耗。而若因服丹尝到甜头,难抑欲望加大剂量,灾祸便接踵而至。过量服用会导致皮肤干燥起疹、生疮溃烂;精神恍惚、心跳悸动、知觉失常;还会造成消化功能衰退,胃部疼痛难忍。若再加大剂量,将造成急性中毒,昏迷不醒,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何晏大约很有些“道行”,没死在五石散上,但那些“慧根”浅的人就难逃厄运了。曹魏时期地图学家裴秀服五石散后喝冷酒而亡;西晋医学家皇甫谧服五石散致残;晋哀帝司马丕服五石散过量,毒发身死;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服五石散中毒致性格大变,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常诛杀大臣,最后被刺杀身死。唐朝二十一位皇帝,死于五石散的至少有五位,直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换配方,制造出“五石更生散”,这一残害众生五、六百年的毒药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那陶仲文自幼钻研道术,又做过官吏,深知伺候帝王的凶险艰难。自邵元节病危时将他推荐给嘉靖作继任人,他就对如何侍奉好这位十分挑剔、苛刻的君主做过一番深思熟虑。因为,他可不想像伺候汉武帝的栾大(注)那样,最终落个腰斩之类的恐怖下场!他知道,从养生角度讲,最佳方式是道家内丹术。此术以道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以身体为鼎炉修炼“神、气、精”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正如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中所说:“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简言之,就是摒除世间俗欲,返璞归真。按此法修炼,道教中出了不少长寿高士。如《宋史》载,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陈抟寿一百一十八岁,张无梦九十九岁,张伯端九十六岁,石泰一百三十六岁,薛道光一百一十三岁,此外陈朴、刘海蟾、施肩吾、蓝元道、陈楠、白玉蟾等内丹家都达到高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