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王忬、汤勤在姑苏城外的娄门弃舟登岸,只带一名仆人王忠进城,先奔王子让家老宅而来。哪知一打听,这老宅也已被王子让典卖还债,而他本人现住山塘街一带,据说与一班戏子厮混在一处。
恰逢三月初三上巳日,姑苏城热闹非凡。男女老幼青衫红袖,衣着光鲜,妇女鬓边插着花朵玲珑、色泽淡雅的荠菜花,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或骑马、或坐轿、或步行,有的去北园、南园看菜花,有的往各处寺庙赶庙会,有的到山塘街乘画舫游玩赏景,还有的怀抱蚕种登虎丘,祈求保佑养蚕获得丰收;或者出城踏青时采摘荠菜花,以求“聚财”。
原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轩辕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并形成纪念活动节日——上巳节。因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至魏晋南北朝,演变成在水边浣洗、宴饮、游春的节日,内容包括“祓禊”、“禊饮”、“游乐”三部分。“祓禊”是在水边沐浴洗濯,荡涤灾晦之气,带有巫术意味。“禊饮”又叫“修禊”,是在水边聚会饮酒,驱走寒湿之气。最著名的“禊饮”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的聚会,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游乐”是到水边游玩,而女子对此尤为热衷。正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唐代正式将三月三定为踏青节日,官员放假一天。本朝洪武皇帝曾于三月三出宫,率大臣与民同乐。苏州人春游喜欢看菜花,所谓“北园看了菜花回,又早春残设饯杯。此日无钱能醉酒,半瓶艳色倒玫瑰。”北园、南园为阊门内和书院巷两处由名园沦为菜地的遗址,“春时菜花极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酒炉茶幔,款留游客。寻访选胜之子,招邀步屜,于于来前,莫不流连忘返。”文人雅士预备好酒菜、茶点,雇了馄饨担子伺候暖酒、热菜、煮茶,和三、五知己在花海旁、茶幔下款坐高谈,诗词唱和。即如唐寅的《题画》所咏:“春风修禊忆江南,酒榼茶炉共一担。寻向人家好花处,不通名姓即停骖。”
荠菜乃一味中药,三月即可采收,因谐音“聚财”故受人喜爱。民谣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一戴粮满仓来猪满圈。”故家家郊外踏青时都要采摘,妇女争相佩戴。苏州人又将此花称为“眼亮花”,说女子戴了后视力更好;或将它与隔年年糕同煎,食之也有明目效果,故名“眼亮糕”。
王忬自幼随家人来过姑苏多次,自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中进士,周旋官场,一晃已经六、七年没来此地了。当初他最爱吃馄饨担子小贩卖的馄饨和焖肉面,如今见到街边热气腾腾的“骆驼担子”和围绕四周大快朵颐的食客,竟然眼馋得走不动路,到底挑了个红火的担子,拉着汤勤、王忠挤进人群。
馄饨担子俗称“骆驼担子”,有木制、竹制或藤制的,因担子前头是锅灶,后头是由多层格子和抽屉组成的储物架,两头以扁担相连,扁担上有装饰性雕花薄木板,凸起似驼峰,故得其名。储物架最上一格放置各种调味料与碗、匙、筷子,其下数层抽屉分置馄饨与面条,最下格放置汤罐,内有原汤与焖肉;洗碗的水盆与饮用水悬于担外,叫卖时敲的梆子绑在前头灶脚下。整付担子有成年男子高度,下面有八条腿可以落地。担子上既有炉灶、柴炭、锅碗,又有装着各种食物的器皿,还有一净一污两大桶水,自然十分沉重。好在骆驼担子结构设计巧妙:扁担只比肩膀略矮一点,小贩只需一直腰杆就可挑起,离地仅有寸余,行走时既省力又稳妥。但即便如此,挑担者也必须是身强体健的青壮年男子方可。
小贩为取悦顾客、招徕生意,不仅注意衣着整洁,货担子也打理得干干净净,王忬他们眼前这付骆驼担子就是如此。它用当地产的紫竹制成,作工规整、精细,前部炉灶上方还加有一把竹伞,可以遮雨挡灰。加之整副担子被擦拭得乌黑发亮、纤尘不染,堪比一件可供把玩、品鉴的工艺品。小贩头戴毡帽,腰系围裙,肩搭毛巾,笑容可掬,一团和气,手脚麻利地为食客服务。
王忬见骆驼担子雕花薄木板上有“铁棍小馄饨”的招牌,心中大喜,碰了碰汤勤的手臂笑着问道:“哎,侬晓得招牌上这几个字的意思吗?”
汤勤摇摇头道:“这个倒是勿晓得。”
王忬笑道:“那侬还算勿上是地道的苏州人——这‘铁棍小馄饨’做起来非常讲究,肉要选用精瘦的猪前腿,绝勿能带一丁点肥的,也勿能用刀剁,要用铁棍慢慢打成肉酱,裹出来的馄饨才味道鲜美异常!”
馄饨摊主听了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道:“一点勿错,这位老板真是个喝馄饨的行家咧!”
当下王忬喝了碗馄饨不过瘾,又吃了一碗焖肉面,方才心满意足,待汤勤付了帐,雇肩舆轿让王忬坐上,三人迤逦向山塘街而来。沿途街边店铺鳞次栉比,有宰赁猪羊的、卖各色鲜鱼面的、卖酱货的、卖“参苓补糕、各色细果”等糕点的、卖各式“南货”的、卖时令鲜花的、卖书籍的、打着“观三世图”幌子测字算卦的、“与客雇车”的脚力车行、平兑时钱的、兑换银质酒器和金银首饰的、摆卖古玩瓷器的、售卖土特产和小吃的、说书的、卖果子的、挑鸡的、零剪绫罗的、舂米的、制卖木器家具的、坐堂诊病抓药的,以及头顶宝塔化缘的和尚,蹴鞠逞技的闲汉、相扑与杂技表演的打把式卖艺人,总之是繁华闹市,令人目不暇接。他们在路上还买了些酒菜、点心、水果,作为见面礼。
山塘街有“姑苏第一街”之称,为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5年)白居易任刺史时所建,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长可七里,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它河、路并行,路在北岸,又称“白公堤”,有七座石桥与南侧街道连接,而南北两岸亦各有石桥八座,形成河旁有街,跨水有桥,桥畔商铺、住宅、庙宇鳞次栉比,绿树、鲜花掩映其间的水城美景。其中,星桥一带商铺繁盛,“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西山庙桥南堍有花神庙,北堍为西山庙,是赶庙会的去处;斟酌桥乃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交汇处,为画舫云集之所。桥东堍北侧的花园弄花香袭人,王子让现如今的栖身之所便在这条弄堂里面。
这花园弄又叫花园衖,衖口即花场,是每日清晨买卖鲜花的场所,故衖内住户多为花农。此外,举凡在山塘寺做买卖的、做各种出卖体力生计的,也大多散居在花园衖及附近各个衖中。王忬等人到此时,虽然花市已经散去,但仍能闻到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
三人走入衖中,来到一座气势不凡的宅门前。汤勤回过头摆手让轿夫停下,并对王忬笑道:“老板,吾看差勿多就是这里了。”
只见门屋三间,白墙灰瓦、方砖墁地,磨砖对缝的墙围子;暗棕漆大门,半米来高的木门槛,前檐斗拱出挑,阑额施以彩绘,门额题为“竹苞松茂”。
汤勤上前叩打门环,不多时,大门“吱呀”一声打开道缝,一位头戴青色八瓣布片小帽的老者探出身子看看来客,带笑问道:“敢问几位老板有何指教啊?”
汤勤连忙笑道:“嗷,这位老伯,打扰了——请问贵府中可有位姓王,台甫‘尚谦’的先生吗?”
老者点头道:“有,有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