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只有苏杭受伤的世界

1995年全国高考的第二天,7月8日,星期六,苏杭依旧五点钟起床。

早起看到之前在台历上的圈画,想起曾经这一天发生在洪家的事情,苏杭有些心神不宁。不过,还是耐着性子听读了一个多小时的高二上半学期英语课本,主要是练习口语。

和张溢说好了周末休息,苏杭却没有休息的计划。

早饭后,再次上楼,开始在本子上提列最新一篇小说的构思。

7月4日开始的暑假,过去四天,苏杭完成了数学和物理的暑假作业,初步预习了一本高二的《代数》,精读了《百年孤独》.

同时,在周二当天寄出《林清和许白》之后,苏杭又飞快完成了另外两个短篇,分别是6000余字的《数不清的流年》和8000多字的《少年刘维之烦恼》。

《数不清的流年》,还是来自朴树的《清白之年》,这次是讲述两个女孩的青春故事,核心是‘遗憾’,取另一首歌《后来》中那句‘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说来还有个细节。

故事结尾,苏杭差点又以‘泪流满面’结局。

还想着,是不是就这样,做一个‘泪流满面’系列,就像曾经矽文圈里某个惊天泣地的‘血泪滴落’系列那样。

最终还是放弃。

真这么做,反而会把自己框住。

之前规划的上限,是打算一切顺利的话出一本短篇合集做‘青春文学’第一人,因此,某个梗用一次两次还好,如果一堆小说到最后全是‘泪流满面’,那就俗了。

为了避免落入窠臼,第三篇《少年刘维之烦恼》,苏杭特意风格大变。

开篇就是‘刘维的高中成绩并不理想’。

好吧。

Just A Joke。

真正的开篇是:

很多年后,刘维面对再次凶猛扑向自己的一只大白鹅,准会想起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回了一瓶酱油的那个遥远的上午。

显然,小说名字来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开篇则取《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同时也能想像《少年刘维之烦恼》的风格。

总结起来六个字:

不正经。

各种梗。

河元小城的高中生刘维,本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少年,但因为好事,又嘴碎,稀里糊涂地给自己惹来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烦恼。

苏杭在行文间通过很多类似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描写了一个少年堪称鸡飞狗跳的青春往事。

青春!

这一点没忘。

同时,这一篇的核心,不再是孤独与迷茫,也没有错过后的遗憾,而是对生活的热爱。

少年人也不全都爱上层楼。

少年人也有热爱生活的啊。

因为太有感觉,不知不觉,《少年刘维之烦恼》就写了8000多字。

同时,四天三篇,总计也超过了两万字。

苏杭开始的计划是每天写3000字,如果只说写字的话,实际上,过去四天,草稿加誊抄,还有其间的反复修改,苏杭的书写字数已经不下5万字,相当于每天1万2000多字。

就算其中的‘写’是指创作,每天也超过了5000字。

再加上其他要做的事情,使得苏杭的作息时间再次回到了期末考试之前,夜里十一二点才睡,早上五点钟起床,每天忙碌十五六个小时。

偶尔想着似乎不用这么拼。

考虑结果,先拼了这个暑假再说。

毕竟,锐化的记忆效果要增强,这个等不了。

等等就忘了。

家里条件不好,能有帮忙缓解的机会,加上尽可能‘出名要趁早’的考量,这也不能等。

特别是‘出名要趁早’的计划,苏杭私下考虑,这个暑假,至少要发表10篇文章,结合现有的几个标签,才能引起一定的关注。

为了增加过稿几率,苏杭也算针对性地挑选着不那么出名的报刊杂志进行投稿,还有用最漂亮的字体亲自书写稿件等小心思,但即使如此,接下来具体如何,他也没有多少信心。

只是做出计划。

每周4篇,暑假一共8周,预计能写32个短篇。

三十二个短篇,只要有三分之一被看中,目标就算达成。

当然,如果多一些,也更好。

然而,如果达不到,苏杭觉得,稍稍降低一些标准,底线8篇,勉强也可以试试,再少的话,就没必要折腾了。

到时候,也不遗憾。

Tried!

偶尔走神间,苏杭也很快勾勒出了最新一篇小说的大概。

计划风格再变。

这次是一篇高中群像,计划主要写六个角色,因此篇幅也更长,大概1万字左右。

另外,行文风格依旧轻松幽默,但又不是《少年刘维之烦恼》的黑色幽默。

故事的核心是‘选择’。

高中的第一次选择,文理分班。

这其实也是影响很多人一生的一次选择,作为‘过来人’,即使曾经没能更进一步去上大学,毕竟再世为人,见多了,感受也比真正的十六七岁少年要更加深刻。

因此,这一篇,苏杭甚至还有一点额外的野心,希望能给诸多‘同龄人’一些参考,而不再像大部分人那样别人如何我就如何地随波逐流。

至于灵感,则是某个妮子上次和自己说,高二不打算学文了,要改理科。

还强行给自己灌了碗傻子鸡汤。

苏杭,Run!

苏杭当时其实很感动,也计划在这篇小说里稍稍引用一下。

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重新翻了一遍刚刚头脑风暴的两三页灵感和提纲,苏杭最后在首页填了一个反复斟酌后的名字:《花季如此这般》。

花季,这个词在后来已经太俗。

这年代还是很新鲜的。

就像《林清和许白》中对‘许白’其实是幻想人物的构思,在后来那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类似设定,大部分人已经不会觉得新奇,但放在1995年的现在,苏杭相信,绝对可以惊到许多人。

确定思路,苏杭并没有立刻落笔。

收好眼前的小32开作业本,苏杭换了另外一个同样的本子,抽出书桌上一本《安徒生童话》,开始今天的阅读任务。

说起来,苏杭办了借书证,这些天却一本书都没借,目前都在仔细重读自己本就拥有的一些书籍,核心还是在锐化的记忆基础上,加深印象,尽量留住重生后那一份无形的‘财富’。

第三篇小说《少年刘维之烦恼》能用上《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梗,也是最近读书的结果。

身体里装了一个中年灵魂,当下阅读《安徒生童话》,苏杭却并不觉幼稚,或者无聊,反而每个故事,都如同在欣赏一副鲜艳明亮的水彩画,让人身心都跟着愉悦。

沉浸在故事里,偶尔摘抄记录,不知过了多久,听到外面有人说话。

苏杭本来不打算理会,听出是洪伯的声音,思绪顿时中断,站起身,来到门外向下看去。

正在和母亲说话的洪伯见苏杭出现,笑着抬了抬手中的老式竹编鱼篓:“苏杭,今天收获不错,给你家两条,让你妈中午给你打个汤。”

苏杭也笑着回应:“谢谢伯父。”

“看孩子都同意了,就收下吧,”洪伯又转向母亲,等何芬终于用脸盆接下两条巴掌大的鲫鱼,才又问:“全民是去机械厂帮忙了吧,听说最近有个大单子?”

何芬捧着脸盆,点头笑道:“是啊,临时的一些活儿。”

“你家也不用急了,化肥厂消息越来越多,复工不会太远,”洪伯说着,还朝楼上示意:“何况还有这小子,全校第一啊,多出息,都说他这成绩,将来出国都没问题。”

何芬听洪伯这么说,笑容更多,却谦虚道:“也就这一次考好点,离高考还两年呢,说不准。”

“哪说不准了,这两天不正高考嘛,两年也就一眨眼。”

这么又说几句,洪伯告辞,向东边自家走去。

苏杭一直站在楼上看着,想要插话,却不知如何开口。

“看你洪伯多好的人,钓了鱼总能想到街坊,”何芬目送邻居离开,回身,见儿子站在楼上发怔,想起苏杭过去几天早出晚睡,又心疼起来:“小杭,下去跑跑,别老是待楼上了,学习哪有个头的?”

苏杭回过神,应了声,就要回屋。

何芬见儿子如此,也不勉强,却又喊住:“你爸也不在家,这鲫鱼……家里还有块豆腐呢,鲫鱼炖豆腐,咋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