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进了粮站铺子,把昨天在炉子坐了一夜的水壶提起来,倒进暖水瓶里。
然后拎着暖水瓶,到了方老头办公室,给他杯子里换新茶水。
方老头的办公室在粮站铺子后面,仓库旁边,是三间并排在一起的土木结构的单间。
一间开票质检用,一间粮站职工休息用,最后一间就是站长办公室。
办公室设施简单,一套棕褐色桌椅,一架木书柜,一个铁皮炉子,都或多或少的破损了,带着浓厚的年代感。
方老头办公桌盖着一层玻璃,玻璃下放着许多张老照片,日久天长已经粘在玻璃,颜色都糊成一坨,看不清楚。
给方老头倒完水,陈卫国又去了仓库转了一圈。
仓库面积比起后世那种新型储存仓来倒也不算大,是三栋能存储一百万斤粮食的大库打通而成。
他们仓库院子很大。
平日里到了交公粮的季节,农民们就以的速度把最优质的粮油第一时间交给粮站。
这时候的农民都认为交粮纳稅是天经地义的事。
每年粮食收购时期,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小家庭,想到的是争交“爱国粮”,踊跃交税纳粮。
搁在往常年份,这个月份他们粮站是不会缺粮的。
交来的粮几个仓库都堆不下,都没有粮站职工站脚的地方。
可今年不同往日了,饥荒闹的,交粮的人越来越少,加冬天路难行,很多农民进城也不方便,就只能让粮站的职工下乡去收。
“卫国,昨天忙不忙啊?”
仓库里几个正在清点货的职工,向陈卫国打着招呼。
他们正是昨天去下乡收粮,没在的那些同事。
“好在不是什么放粮日,倒也没几个人,”陈卫国笑笑,“你们收粮收的咋样了啊?”
“哎!甭提了!”跟陈卫国回话的是个中年妇女,叫郑文秋:“昨天我们腿都要跑断了,统共收来不到五百斤,还都是些质量不达标的,收吧,质量太差,不收吧,这任务就更完不成了啊!”
“这次市里下的任务是收五千斤,这年前咋可能收得到嘛!”搭话的中年男人愁眉苦脸道。
他叫李卫东,是粮站的质检员。
质检员可是个好职位,农民交来的粮合不合格,能分什么品类,全靠着质检员的一张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