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东魏大军浩浩荡荡地围住西魏的玉壁和汾南,不停猛攻,双方逐渐陷入了胶着状态,无所不用的同时,西魏也在开启了全国兵力动员,准备抽调回防御西边吐谷浑以及防御北方突厥的精兵,聚集到长安,准备出军解除危机。

大统十二年十二月,长安城,未央宫内,西魏满朝文武正激烈地讨论着东魏入侵的危机,一阵阵激烈的争吵声都快将屋顶揭翻了,坐在主位上的元宝炬毫无表情地看着下面的臣子吵个不停,大意无非是支持或者反对从西部边疆和北部边疆调兵回援东部一事。

李虎、李弼和侯莫陈崇赞成从西部和北部调兵入东防御东魏,而独孤信和赵贵却反对从西部和北部调兵,认为一旦调兵,则拢右的吐谷浑各部族和突厥人听闻之后必定出兵入侵西魏的拢右,尤其是北方的突厥,犹如一条恶狼,边事不强,则闻讯必然趁火打劫,大举侵略西魏,那样西部和北部的损失将是一片狼籍,此乃拆东墙补西墙,于事无补。两边都有各自的道理,丝毫不相让步,这样使得坐在皇位上的元宝炬心烦意乱,没有了主见,让他最郁闷的是朝中权臣如宇文泰和于谨两人寂静无言。

此时的宇文泰站在首席位置,一动不动地闭目养神,彷佛两方的争吵丝毫于己无关,而一旁的于谨虽无宇文泰那般,但也是闭口不言,只是静静地看着两边,任由两边争吵。元宝炬看到两人如此作态,心里不由一怒,作为大柱国之首的两大人物,在如此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候,却任由朝廷大臣人心惶惶而不制止,况且要不是宇文泰和于谨领导的邙山大败,也不致于有今天的局面。

想到这里,元宝炬便故意地对宇文泰说道:“大都督,今日之局可有良策?”

宇文泰闻言抬了抬眼皮,思考了一下,走出队列,朝着上座的元宝炬拜了拜,说道:“启禀陛下,为臣刚才听了各位将军和大臣的建议,都各有各的道理,如今我大魏西有吐谷浑,北有突厥,东边正被高欢贼军入侵,南有梁国政权。西部的吐谷浑各部族之间尔虞我诈,非铁板一块,大都目光短浅,只贪鄙钱财美色,并不构成威胁,只需派使者前往几个大部族,重利贿赂部族首领获得支持,那么西部边疆便可安稳。而北部突厥却不好打发,突厥人野心勃勃,胃口极大,而且言而无信,一旦北部空虚,突厥人必定南下抢掠一番,那样不等高欢贼军打过来,我北部地区将生灵涂炭,即使最终打退了突厥人也会一片糜烂。南部的梁朝不思进取,而且一向看不上我关西拢右等贫瘠之地,暂时无忧。所以为臣认为可调西部和南部大部分精兵入关中抵抗高欢贼军,北部沃野镇和灵夏一带的边军切不可轻举妄动。”

元宝炬听后并不作声,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接着问于谨:“于尚书,汝觉得大都督的意见如何?”

于谨听到皇帝的询问,立即出列拜道:“陛下,大都督的意见甚妙,臣认为可行,突厥人贪婪,切不可掉以轻心,而我大魏东部尚有两道防线,玉璧的韦孝宽,汾南的李穆,都是我大魏当世名将,尤其是韦孝宽以玉璧一城几千守兵抗敌十万,使得敌人将近两月无法前进一步。现如今随着冬天的到来,贼军士气只会越来越低落,玉璧难以丢失,而第二道防线汾南城虽无第一道防线玉壁城险峻陡峭,并且守军也和玉璧相比较少,但好在汾南居高临下,并不容易被敌军攻下,况且我关中还有潼关天险第三道防线,暂且不必过于担心,还望陛下明察。”

“嗯,不错,于尚书,汝之建议确实高见,依汝之言我军该如何应付?”

于谨听完后心里不屑地冷笑,与他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来皇帝是在抬高他,从而打压宇文泰,想挑起他与宇文泰的对立。但他并不打算买皇帝的面子,要知道宇文泰可是宰持朝政,心机和才能足以媲美高欢那等枭雄的人物,于谨可不认为元宝炬能够对垒宇文泰。当下便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微臣认为意见乃大都督提出来,必定胸有成竹,况且微臣之才不如大都督,若由大都督总筹必定更好。”说完,于谨恭恭敬敬地朝着坐在皇位上的元宝炬拜了拜,此言便是告诫皇帝他不想参与对抗宇文泰,更是告诫皇帝不要在此关头使得朝政不稳,当下最重要的是御退东魏大军。

元宝炬听了于谨之言,心里忿恨不已,暗骂于谨老匹夫,他日必将灭其满门。反观宇文泰脸上表情淡定从容,仿佛刚才的话和他无关,只是继续保持刚才的恭敬表情。

于谨说完之后也不再继续多语,该说的他都说了,要是元宝炬还知道好歹,那么还有一丝情面可在,不然宇文泰绝对会出手收拾他,要知道最初投靠宇文泰的孝武帝多次违逆于他,最后宇文泰都敢直接毒杀,而元宝炬论身份和号召力都不如孝武帝,又怎么会是宇文泰的对手呢。

好在元宝炬也善忍耐,终究是暗自吃了这个亏,平复了一下心情,故作赞赏地说道:“两位爱卿谦虚有礼,此乃百官之榜样,既然如此,朕便将此次御敌之事全部委托给大都督,还望大都督不负朕之所托!”

宇文泰听后赶紧出言道:“微臣谢谢陛下的信任,必不负陛下所托,击退高欢贼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