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郡,东临大海,北接泰山,琅琊,南濒下邳,彭城,西连鲁国,沛国,四通八达,纵观历朝历代,北国南下,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在如今的太平时期,东海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商贾往来频繁,郯县身为东海郡城,常年的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差不多近十五万,要知道整个东海十三县,才七八十万,繁荣可见一斑。
刘平一行人迫近郯县,望着郯县高耸的城墙,心里也是颇为震撼,虽然现代也有一些古城墙,但是都已经被现代的元素所盖住了,根本没有现在这样直面一座城池那种震撼。
而郯县城不仅是一郡治所,曾经还是也是徐州的州治所在,所以要比一些城池更高更大,七八米高的城墙,古朴的青砖,庄严肃穆,人与之相比,显得那样渺小。
刘平突然有些感慨,难怪兵法上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要想攻陷这样一座城池,需要多少将士的命去填。
“公子,公子,咱们进城吧!”刘俊正暗自感慨,刘盖策马上前小声催促道,并用手指了指后面。
刘俊回头一看,自己一行十几匹马,正挡在路中间,后面已经挡住了不少老百姓,虽然指指点点,但却没人上来指责或是说道。
毕竟三国时期的尊卑之分还是有的,能够有十几匹马,显然不是什么寻常人物。
刘俊的脸不由一红,毕竟是现代人,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理所应当的想法。
冲着后面抱抱拳,翻身下马,牵着马就进了城。
一进城,一股喧闹的气息扑面而来,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吵闹,儿童哭声,说话声,纷纷入耳;不同于现代的那种喧嚣,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没有汽车刺耳的鸣笛声,没有工地上大型机械工作的轰鸣声,这种吵闹更淳朴,让人觉得舒服。
刘平好奇的左看看,右摸摸,就像是乡下人第一次进城一样,虽然融合的记忆里不乏这种的景象,但是这毕竟是刘平真正意义的来到东汉的城池里,所以刘平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
陈登,刘愿很惊讶刘平的样子,却也没有多问,毕竟刘平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有些反常也情有可原。
而刘敏和刘盖也像刘平一样,四处张望,毕竟他们常年生活在牛角村,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会来郯县。
刘平逛了一会,见日头已经升到四十五度角的样子,是时候应该去拜访刘虞了,和陈登约在做鱼脍的酒楼集合,就分开了。
刘虞的府邸在城中央,和郡守府相邻,刘平一行人很容易就找到了,送上拜帖,就站在府门外等。
刘虞此时被赋闲在家,历史上说是在做幽州刺史的任上因公事被罢官,按照刘虞的品性,真正因为公事的缘故被罢官的可能性不大,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得罪了十常侍为首的阉党,被报复了,二就是被牵涉到党人的事情了,要知道灵帝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大批文人士族被罢官,被抓捕,刘虞在刘氏宗亲里也算是德高望重,被牵涉也挺正常的。
拜帖送上,一会一个门房就出来通知让刘平进去,刘平嘱咐刘愿等人在外面等,自己随着门房进去。
刘虞的府邸在郯县也算是首屈一指,但是刘平一进去,却看不见几个下人,各种摆设都比较简朴。
门房把刘平带进去,就离开了,刘平一眼看见跪坐在大堂里看书的中年儒士,自知是刘虞,小跑几步,在大堂外面立住,拱手拜道:“学子刘平拜见刘使君。”
对于自己如何自称,刘平考虑了好久,因为初次见面,一个称呼就可以让人对你的印象定下基调,刘平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用学子来自称,一则不卑不亢,既不显得谄媚,也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二者既体现出对刘虞的尊敬,也没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
刘虞点点头,轻捋长须,对于这个曾经被自己称赞的家族后辈,还算满意,毕竟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刘平,不知道如今的刘平是什么样的人。
刘虞轻笑一声,说道:“哦,是子英啊,不必如此拘礼,快快进来。”
“谢使君!”
刘平昂首进入。
刘虞让刘平在左首位置上跪坐下,说道:“子英啊,多年没见了,我还记得上次你和你父亲来拜访我,当时你才不过幼学之年,如今已是堂堂七尺男儿了,你父亲也……唉。”
刘平起身回道:“多谢使君挂念,不过使君却依旧如当年一般,一点未变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